资源 1ldpi

修齐礼仪学院礼仪培训师资格证考证咨询电话

修齐礼仪报道:央视名嘴敬一丹家风家训分享会成功举办

讲述人:敬一丹

敬一丹,1955年生于哈尔滨;小学就读于哈尔滨市文昌、国庆小学;中学就读于哈尔滨市第四十四中学;在小兴安岭清河林区度过四年半知青生活后进入北京广播书院学习;毕业后任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在北京广播书院获硕士学位并留校;1988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三次获主持人金话筒奖,主持《感动中国》16年,主持《焦点访谈》20年。


记忆·记录·纪念

修齐礼仪报道:央视名嘴敬一丹家风家训分享会成功举办!8月20号下午江川路街道主办、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修齐讲堂”名家专场讲座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菁菁堂举行,特地请来央视主持人敬一丹讲述《记忆·记录·纪念——敬一丹家风家训分享》。敬一丹 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始,结合自己的家庭教育经历为现场观众呈现了家风家训的一堂生动课程。

2

       精彩的家风家训分享会吸引了周边居民和很多慕名而来的听众。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世军,江川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吴敏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宗华,街道党工委委员孟彦江等聆听此次分享会。

3

3-1

在敬一丹登场前

来自鹤北中学的小朋友诵读《修齐讲堂铭》

古风古味,诗意盎然

4

4-1

信中信——四世同堂的别样交流

5


     一次对于家的思考、一次关于记忆分享。敬一丹站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与我们一起探索一个个家庭背后的故事。敬一丹生于1955年,父母从事法律工作,父母的爱情和人生追求有着浓厚的时代色彩。敬一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妈妈爸爸的信。这种留存习惯影响了子女后代,家里的信越来越多,到近年整理时已有1700余封。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绝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正如敬一丹所说,“回望,连接着昨天、今天、明天。”

记忆与纪念——时代交替中的一条纽带


6

       “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平实的语言,耐人寻味的故事,敬一丹通过一个个细节与我们分享着她的家教家风的传承。在小编看来,敬一丹的讲座突破了年龄限制,突破了时代隔阂。有人从中看到了历史,有人从中看到了将来,有人从中看到了温情悲喜,有人从中看到了家教家风传承。就像敬一丹的父母所说,“我们想象,面对这些信,年长的读者会觉得熟悉,儿女的同龄人会有共鸣。年轻人呢?如果他们能从中看到一代一代的来路,我们就很欣慰了。”

 

一个小时的交流分享,从敬一丹的口中感悟良多,这一幅幅引人深思的画面背后,是敬一丹对生活理解的真谛。

琐碎管家

7

       父母常年在外,年少的敬一丹早早成为了家里的顶梁柱。每个月22日是去粮店买粮的时间、面粉一毛五分五一斤……这个时期的她成为了家里的琐碎管家,每一次寄给父母的家信中都是关于生活的油盐酱醋:家里布票不够了、弟弟该换手套了、秋菜又该去买了……不知不觉,年幼的弟弟也逐渐的成为第二个琐碎管家,一个11、12岁的孩子,开始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敬一丹回想起来,那是一个非常时期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生活,生怕失去最后的安全感。而一个小家只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缝纫机 

9

      母亲的一次偶然回家看见了缝纫机前为弟弟们缝补衣服的敬一丹,心急的她不慎让缝纫机的针穿透的自己的手指。而母亲的反应确实让多年后的敬一丹感悟颇多,母亲没有抱着她安抚,也没有心疼的留下眼泪。她紧张而不慌张地将针取了出来,声色俱厉地叫来一丹的弟弟们训斥道:“二姐比你们大不了几岁,却像妈妈一样照顾着你们,你们要是长大了不对二姐好,那真是丧了良心!”没有安抚、没有慌张,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给孩子灌输逆境中的积极心态。细细回想,那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教育?积极心态的养成,与手足之情的培育。

图书馆的角落

9

      荒唐年代的荒唐事儿,最让敬一丹印象深刻的便是蜷缩在黑暗中读书的日子。一本本奉为经典的书籍在文化黑暗的时代被打入冷库,机缘巧合下,敬一丹获许在为书库整理后带一本书回家。经典著作的魅力打破了她对阅读禁书的惶恐,这样的“灰色行动”成为了她打开文字魅力的金钥匙。多年后远赴法国、希腊等地的她,亲眼见到文中、图中的所写所画,敬一丹的眼眶中充满了泪水。“能在阳光下读书是最幸福的事儿,这也是我们享有的权利”,敬一丹的感悟引起我们的深思。

12

13

 来源:今日江川


返回
列表
上一条修齐礼仪报道:东方礼仪上海普陀区工商联高端商务礼仪讲座成功举办!
下一条 修齐礼仪报道:人生总要有点理想——著名作家简平分享会